路由协议
本文主要参考自EagleBear2002的博客
路由协议
1、 RIP协议
RIPv1
一种内部网关协议(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),向每个邻居路由器广播路由表,默认间隔30秒,最初在RFC-1058中定义
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(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就+1),最大为15(达到16时相当于不可达)
能够在多达6个等价路径上达到负载平衡,默认为4个。
**负载平衡:**尽可能将网络流平均分发到多个节点,需要满足各个路径跳数相同。
限制:
不支持VLSM或CIDR(因为不会在更新中发送子网信息)
不支持身份验证(只要接入网络就可以启动RIP并获取到整个网路的拓扑)
线性代数问题分类
线性代数问题分类
一、行列式问题
1、利用行列式展开式
方法:M41+M42+M43M_{41}+M_{42}+M_{43}M41+M42+M43相当于−A41+A42−A43+0A44-A_{41}+A_{42}-A_{43}+0A_{44}−A41+A42−A43+0A44,也就是把行列式的最后一行替换为(-1,1,-1,0),然后计算行列式的值即为答案
方法:由于不同行元素与代数余子式内积为0,(1,2,0,-4)·(6,-x,19,-2) = 0,直接算出x即可
2、利用递推式、分裂式、行列递加递减、行列全加、范德蒙行列式
方法:可以将整个行列式按第一列展开
输入输出
输入输出
外围设备:简称为外设,提供了在外部环境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
人可读设备:显示器、打印机
机器可读设备:磁盘、磁带
通信设备
外设不可以直接连接到总线上:种类繁多、数据传送慢、数据格式和字长度不同
I/O模块
通过系统总线或中央交换器和存储器连接
通过专用数据线与一个或多个外设连接
I/O模块是计算机内部系统和外设之间的桥梁
外围设备的接口
输入/输出模块的接口以控制、状态和数据信号的形式出现
缓冲器用于缓存输入/输出模块和外设之间传送的数据
I/O模块的功能
1、处理器通信(与位于内部的组件通信)
命令译码:输入/输出模块从控制总线接收来自处理器的命令
状态
控制器
第十六章控制器
处理器的结构:
总线与其他结构的连接可以表示为总线与寄存器、控制器、算术逻辑单元的连接
寄存器的分类
用户可见寄存器:允许编程人员通过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访问
控制和状态寄存器:控制器控制CPU的操作,在大多数机器上是用户不可见的(某些在控制或操作系统模式下执行的机器指令是用户可见的)
两者的区分并不严格
用户可见寄存器
通用寄存器(general-purpose register),可被程序员指派各种用途
数据寄存器(data register),仅可用于保持数据而不能用于操作数地址的计算
地址寄存器(address register),可以是自身有某些通用性,或
指令周期和指令流水线
指令周期和指令流水线
指令周期
指令周期:处理单个指令的时间,简单分为取址周期和执行周期
状态图:
并非所有指令的周期都一样
带中断的指令周期
如果中断允许,那么会在执行指令结束后,检查有无中断及处理中断
状态图:
间址周期
间接寻址,在取操作数时需要额外的存储器访问
间址周期:把间接地址的读取看成一个额外的指令子空间
状态图:
取操作数发生了两次:根据地址取有效地址,再根据有效地址取操作数
CPU的任务
取指令
解释指令
取数据
处理数据
写数据
CPU需求:寄存器:
1个存储地址寄存器:MAR
1个存储缓冲寄存器:MBR/存储数据寄存器:MDR(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
计算机的顶层视图
计算机的顶层视图
基本功能
数据处理
数据存储
数据传输
冯诺伊曼结构
哈佛结构
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:哈佛结构将存储器分为了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,两者分别有各自的总线
计算机顶层结构
早期:组件之间:分散方式;现在:总线方式
冯诺依曼最重要思想:存储程序
任何要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都要先被编写成程序,然后将程序和原始数据送入主
存并启动执行。一旦程序被启动,计算机应能在不需要操作人员干预下,自动
完成逐条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的任务。
应该有个主存 ,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
程序由指令构成
应该有一个自动逐条取出指令的部件
应该有具体执行指令的部件
指令描述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
应该有将程序
计算机系统概述
计算机系统概述
什么是计算机?
计算机是指:“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”
通用:不是一种专用设备(所有计算机在给予足够时间和容量存储器的条件下,都可以完成同样的计算)
电子:采用电子元器件
数字:信息采用数字化的形式表示
硬件:处理器、存储器、外部设备
软件:程序、文档
计算机系统抽象层
计算机体系结构:ISA
组织与结构
组织:对编程人员不可见(操作单元及其相互连接)
结构:对编程人员可见(直接影响程序逻辑执行的属性)
指令集体系系统ISA
简称为指令系统
是一种规约,规定了如何使用硬件,包括:
可执行的指令的集合
操作数类型
寄存器组的结构
存储空间的大小和编址方式
存放时
指令系统
指令系统
指令集:CPU能执行的各种不同指令的集合
指令:计算机处理的最基本单位(操作码(执行指令的内容,表明这条指令是什么)+操作数(要操作的对象,指令需要对哪些数据进行处理))
指令的要素
操作码:指令将要完成的操作
源操作数引用:操作会涉及一个或多个源操作数,这是操作所需的输入
结果操作数引用:操作可能会产生一个结果
下一指令引用:告诉处理器这条指令执行完成后到哪儿去取下一条指令
指令表示
操作码:被缩写成助记符:ADD/SUB/LOAD(由存储器装入)/STOR(保存到存储器)
操作数:用符号表示,用寄存器编号或内存地址替换操作数
指令格式:
| OP | A1 | A2
总线
总线
计算机部件互连复杂:采取总线结构
数据传输类型
控制线:控制数据线和地址线的访问和使用
地址线:指定数据总线和地址I/0端口上数据来源或去向
数据线:在系统模块之间传输数据
类型:
芯片内部总线:连接芯片内部的各个部分(CPU中连接寄存器、ALU等部分)(小范围)
系统总线:连接CPU、存储器、IO控制器和其他功能设备(中范围)
通信总线:连接主机和I/O设备,或连接不同的计算机系统(大范围)
总线结构
数据线:数量决定了一次可以传输的数据的大小
地址线:数量决定了寻址空间的大小
控制线:控制对数据线和地址线的存取和使用(时钟、总线请求、总线允许、中断请求、存储器读、I/
期末上机拓扑搭建指南
期末上机拓扑模拟-使用PacketTracer
期末上级要求:
拓扑需使用动态路由协议。
拓扑中需包含VLAN及trunk技术。
拓扑至少需包含设备:2台交换机、4台路由器、4台PC。
每组时间为60分钟。
上机报告需包含拓扑说明、相关路由表信息、连通性说明。提交时现场助教或老师将在现场确认。
为了实现上述要求,我在packetTracer中模拟了本次实验需要构建的网络。
一、搭建整体拓扑
首先我们需要先搭建以下链路,包含三个路由器,两个交换机,四台PC。如下图:
其中,各设备的IP地址与连接情况如下:
设备
端口
相连的设备
IP
默认网关
PCA
g
RouterA